
艷陽天粵劇坊
社會貢獻
創辦人文禮星透過多年的教學經驗,深入了解到人體筋絡與粵劇演員的肢體與形體的關係,及結合中醫對筋骨的研究及物理治療的知識,不但將粵劇推廣至社會大眾,甚至將粵劇訓練發展為治療良藥。起初,文禮星透過粵劇訓練,幫助一些老人家治療筋骨痛症,後期更加入保良局擔任粵劇組導師,教導並治療智障人士和精神病康復者,被各大報章讚賞糅合中華文化和關愛社會,體現傳統粵劇德藝雙馨的精神。

拉筋鍛煉身體 增專注力
透過粵劇訓練,陳太指女兒以前在床上不能三百六十度側滾,亦不能躺臥後自行站立,惟參與粵劇班後經常拉筋,現可穩定完成以上動作。她又說,女兒以往服精神科藥物後思維較不清晰,但參與集訓後做事較專心。

舊曲新詞 宣揚環保意識
兩位媽媽均說,現時家中不時播放《紫釵記》等粵曲供女兒欣賞。陳太說,慧之不時伴隨音樂和唱。天澤職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、創立粵劇組的王雅慧稱,除得到戲曲訓練導師幫忙,又請得填詞人義助,為傳統粵劇譜上帶環保意識和關注溫室效應的新詞,例如「氣溫急升,化解冰川,海水漸暖」等,糅合中華文化和關愛社會的精神。

強化肌肉 改善生活
負責籌備活動的註冊社工王雅慧指,很多學員練習大戲後都「叻咗」,有學員可擺脱腳託走路、有的雙腿水腫消減。粵劇班導師文禮星對學員的進步感到十分鼓舞,「即使不可以完全治理他們身體疾病,但這些進步都令人感到有希望。」
媒體報導
透過多年的教學經驗,結合中醫對筋骨的研究及物理治療的知識,不但將粵劇推廣至社會大眾,甚至將粵劇訓練發展為治療良藥。


東方日報——智障人士化身「粵劇兒女」顯功架
【記者曾海琪報道】揮旗舞劍耍纓槍,二十名智障人士和精神病康復者化身「粵劇兒女」,每周一節、每次約兩小時的練習全情投入。保良局天澤職業服務中心創立粵劇組,一年來學員從動作生硬、不甚聆聽導師指示,至現時舉手投足現功架,全憑社工、家長和導師不辭勞苦陪伴指導,令粵劇扎根學員心。
學員每次花逾半小時練功拉筋,戲曲訓練導師文禮星說有助鍛煉身體,「一定要運動,唔係機能會衰退。」卅八歲中度智障學員陳慧之躺在地上,由文禮星和義工按壓雙腳、鬆筋,媽媽陳太在旁陪伴。
拉筋鍛煉身體 增專注力
陳太指女兒以前在床上不能三百六十度側滾,亦不能躺臥後自行站立,惟參與粵劇班後經常拉筋,現可穩定完成以上動作。她又說,女兒以往服精神科藥物後思維較不清晰,但參與集訓後做事較專心。麥太兩名中度智障女兒、廿五歲的凱婷和廿歲的凱茵也是粵劇組成員。麥太說,以往凱婷雙腳常水腫,因此不願多活動。去年參與粵劇組練習後,身體常拉筋和多運動,雙腳漸漸消腫。令麥太最高興是性格腼腆的凱婷變得主動,甚至在粵劇訓練前,早在家中穿好鞋襪準備上課。
舊曲新詞 宣揚環保意識
兩位媽媽均說,現時家中不時播放《紫釵記》等粵曲供女兒欣賞。陳太說,慧之不時伴隨音樂和唱。天澤職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、創立粵劇組的王雅慧稱,除得到戲曲訓練導師幫忙,又請得填詞人義助,為傳統粵劇譜上帶環保意識和關注溫室效應的新詞,例如「氣溫急升,化解冰川,海水漸暖」等,糅合中華文化和關愛社會的精神。
https://orientaldaily.on.cc/cnt/news/20161227/mobile/odn-20161227-1227_00176_071.html

東網——舞劍耍槍鍛煉身體 智障精神病者變粵劇兒女
揮旗舞劍耍纓槍,20名智障人士和精神病康復者化身「粵劇兒女」,每周一節、每次約2小時的練習全情投入,臉上不時展露純真笑容。保良局天澤職業服務中心創立粵劇組,一年來學員從動作生硬,不甚聆聽導師指示,至現時舉手投足現功架,全憑社工、家長和導師不辭勞苦陪伴指導,令粵劇紮根學員心。
練功首先要拉筯,學員每次花逾半小時拉筋,戲曲訓練導師文禮星說有助學員鍛煉身體,「一定要運動,唔係機能會衰退。」38歲中度智障學員陳慧之躺在地上,由文禮星和義工幫助按壓雙腳、鬆筋,媽媽陳太在旁邊緊握女兒的手陪伴。
陳太形容女兒「從未自己轉過身」,以前在床上不能360度側滾,亦不能躺臥後自行站立。惟參與粵劇班一年,因為經常拉筋,慧之現可穩定完成以上動作。陳太又說,女兒以往服精神科藥物後,思維受影響而不清晰,但參與集訓後,做事明顯較以往專心。
麥太的2名中度智障女兒、25歲的凱婷和20歲的凱茵也是粵劇組成員。麥太說,以往凱婷雙腳常水腫,「買鞋要大一個碼」,凱婷因此不願多活動。去年參與粵劇組練習後,身體常拉筋和多運動,雙腳漸漸消腫。令麥太最高興是性格靦腆的凱婷變得主動,甚至在粵劇訓練前,在家中已穿好鞋襪,準備上課。麥太:「(凱婷)初初唔係好睬你,依家(參加活動後)可能慣咗多人,好咗好多。」
兩位媽媽均說,現時家中不時播放《紫釵記》等粵曲供女兒欣賞。陳太說,慧之不時伴隨音樂和唱。天澤職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、創立粵劇組的王雅慧稱,除得到戲曲訓練導師幫忙,又請得填詞人義助,為傳統粵劇譜上帶環保意識和關注溫室效應的新詞,例如「氣溫急升,化解冰川,海水漸暖」等,糅合中華文化和關愛社會的精神。她希望能有更多善長支援活動,令更多弱勢社群可受惠。
原文網址:舞劍耍槍鍛煉身體 智障精神病者變粵劇兒女 | on.cc東網 | 中港台 https://hk.on.cc/hk/bkn/cnt/news/20161227/bkn-20161227000013248-1227_00822_001.html

香港01——智障人士學做「大戲」 從不良於行變得手腳靈活
8歲陳慧之天生髮展遲緩,嬰兒時期未能在牀上「翻身」,至3歲才學懂走路,卻未能自行坐地起身,至小一時被證實屬中度智障,及後到智障人士職業訓練學校,學習最基本生活技能及工作。
服藥致「呆呆滯滯」
至16年前,慧之變得脾氣暴躁,需服用精神科藥物控制情緒。「醫生說藥物有副作用,會影響到她控制手腳,動作會較慢。」陳媽媽眼見女兒自病發後身體情況轉差,反應慢、行路搖擺不穩,又經常「呆呆滯滯,唔知發生咩事」,終須入住保良局天澤職業服務中心及姚連生宿舍。
她去年參與中心舉辦每周一堂的粵戲班,陳媽媽每次均陪伴在側,替她「拉松啲筋」。壓腿、肯義(八字馬)對一般人來說也有難度,慧之在導師及陳母耐心教導下,亦做到五六成,已算不俗。學習過程困難嗎?陳媽媽俐落地說沒有,不過慧之有時會怕痛扭計,但只要哄她說:「唔合作,會浪費師父心機,唔畀你上堂」,她又會乖乖完成動作。訪問期間,慧之亦突然笑著細聲插嘴,對陳媽媽說「鐘意」。
中心社工透露,粵劇班原本只有一小時,但師父每次上課均會「超時」至兩小時多,因此學員都珍惜練習時間。
粵劇基本拉筋動作強化肌肉
僅練習3個月,陳媽媽喜見女兒雙腳柔韌度已明顯改善,可自行在地上起身,半年後又可以「翻身」、精神狀態大大改善,不再呆滯,至少知道玩得開心會笑。醫生半年前亦開始減少藥物劑量,陳媽媽瞇起眼睛說:「無諗過有呢個效果,咁多年,終於有啲進步」。
保良局天水圍天澤職業服務中心去年11月,在滙豐銀行的資助下,開辨粵劇班,讓20名中度智障人士及精神病康復學員認識中華文化,亦有表演機會接觸社會。參加者學習粵劇的基本功拉筋動作,如壓腿、肯義、踢腿、撕腿等涉及不少舒展運動,增加血液循環,強化肌肉;舞槍弄旗又考學員手腦協調;唱曲可訓練咬字等等。
負責籌備活動的註冊社工王雅慧指,很多學員練習大戲後都「叻咗」,有學員可擺脱腳託走路、有的雙腿水腫消減。粵劇班導師文禮星對學員的進步感到十分鼓舞,「即使不可以完全治理他們身體疾病,但這些進步都令人感到有希望。」
原文網址: 智障人士學做「大戲」 從不良於行變得手腳靈活 | 香港01 https://www.hk01.com/article/61882?utm_source=01articlecopy&utm_medium=referral











